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球化學所)成立于1966年2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的地球化學部分和中國科學院貴陽化學所、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昆明工作站等單位合并組成,是中國科學院在黔的唯一研究機構,所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林城西路99號,現有職工近4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研究員45人,副研究員71人。
地球化學所建所以來,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建立和發展了地球化學和礦物學的學科體系,先后承擔和完成了國家和中國科學院及部(委)等重大、重點、基金、領域前沿、重要方向、面上項目及專項科研課題1000多項,取得了大批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地球化學所是資源、環境科學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先后有10位院士在地球化學所工作過,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博士后流動站建站單位?,F有地球化學、礦物巖石學、礦床學、環境科學專業的博士點和碩士點,以及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培養出博士生230余人、碩士生270余人、博士后110余人;現有在讀博士生130余人、碩士生120余人、在站博士后近30人。
地球化學所以礦床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深部物質與流體作用地球化學、月球與行星科學為主攻方向,主要開展地球物質循環的地球化學過程及其與礦產資源的形成分布規律與模式和人類生存環境變化的內在聯系以及與空間探測有關的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
礦床地球化學: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針對我國獨特的地質背景,主要研究成礦元素在各種地質作用下活化、遷移和富集形成礦床的過程,揭示在各種地球動力學條件下化學元素富集形成礦床的規律,創建成礦作用的新理論和礦產勘查的新方法,為礦產資源的尋找、綜合利用和礦山環境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地球化學:通過對流域物質水文地球化學循環、西南碳酸鹽地區石漠化作用過程、有害元素與疾病和健康的關系、碳氧同位素組成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建立典型流域環境變化的評價體系以及碳酸鹽地區土壤侵蝕和石漠化過程理論,闡明生命有害元素與我國疾病和健康的關系以及我國生存環境在數百年至數萬年期間的演化規律。
地球深部物質與流體作用地球化學: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和地球化學觀測研究,了解地球深部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揭示地球深部流體-巖石相互作用的機制和在深部流體作用下元素活化、分異、遷移、沉淀的機制。為大陸動力學、地球層圈演化及相互作用以及成巖成礦理論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月球與行星科學:通過月球基礎地質、月球有用元素的探測技術途徑、月球樣品的實驗研究,建立月球科學數據庫。
地球化學所現有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內部物質高溫高壓院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中心;是目前中科院少數幾個擁有2個以上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所之一;管理機構有辦公室、科技與規劃處、人事處、教育處、財務處和基建處;支撐機構有學會處和技術中心;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掛靠在地球化學所。
附件下載: